笔趣阁 > 十三骑 > 第二十六章 论科举制的诞生

第二十六章 论科举制的诞生


  “哦?快快说来!说不清楚,老夫连同刚刚欠的一起抽上!”颜之推摆了一副要抽卫杞的模样。

  “…………”还能不能好好说话了!

  好吧,不讲理的老头,不跟你计较。

  卫杞忍下,脸上继续堆着笑容,道:“杞儿认为,分科取士,还可以更细一些,文举可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名算等多科,主考诗词歌赋、文章、时务、经义等内容,武举可分马射、步射、马枪、兵略等科,礼部举行考试后,对登第之人,可由吏部再行选试,从‘言、行、书、判’四个方面进行诠选,吏部根据朝中所阙,安排任职。”

  “好!”

  “此法可行!”

  堂下数人均赞和道。

  “嗯嗯,这法子倒不错!”颜之推摸着胡须,若有所思,终于满意了一回。

  随后堂上诸人就科举之制又争论了不少,有发出质疑的,有提出更多好建议的,但众人有不少出身门阀士族者,杨坚废九品中正,行考试取士,已然是大势所趋,阻挡不了,可是怎么着也得在顺应潮流的同时,为士族豪族争取些利益吧。

  如崔弘度、裴矩和苏桓等出身名门的人,均在苦思冥想,怎么让士族能在科举当中分一杯羹呢?

  魏晋以来,门阀士族靠九品中正,掌握官吏任免,中正官依据门第将年轻子弟分为一品至九品,这称之为中正品,如中正品为二品者,对应可任朝中的六品清官,久而久之,自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庶分流极为严重,直到南朝后,寒门掌军政大权,才渐渐扭转这样的局面。

  大周由鲜卑氏少数民族建立,承袭西魏八柱国的军事体制,朝政也是掌握在豪族手中,这批豪族不少便是由魏晋士族演变而来。不管怎样,门阀士族有着强大的根基,依旧主导各州郡的事务,占据着国家的政治、经济资源。这些都是杨坚所不喜的,杨坚自登基后,一心想集中央之权,而废黜九品中正制,实行分科取士,是他最核心的措施之一。

  想必不久之后,杨坚就要开始从地方豪族和世家大族的身上揩油,充实国库了。

  当然,在全国范围内来看,分科取士只在有限范围内进行,取士的人数比起后世少之甚少。朝臣之后荫子封官不在少数,名义上九品中正被废,但选官任官主要还是来源这些地方豪族和士族。

  不管怎样,科举有如万里长堤开了一道口子,洪水终究溃堤奔腾,将这堆砌了几百年的门阀士族淹没于历史的长流当中。

  堂上众人在争论来争论去时,卫杞便做了这番思考,众人本在讨论如何完善科举,说着说着,便有人开始暗暗为士族担心了,虽然眼下大家相安无事,取士名额甚少,可是将来呢,等朝廷扩大取士范围后,哪里还有士族说话的份?只是鉴于秦王杨俊那个傻瓜在场,大家言语当中并非那般直白,但有心之人都是心知肚明的。

  争论了半天,几位老头子也都累了,自始至终没怎么发言的,只有卫杞的太公卫堇年了,卫杞很奇怪太公为什么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而且这种漫不经心持续一段时间了,好像自从书院建成各路人马开始来拜访他的时候,他就这样了,太公似乎只有对卫杞才会打起精神怒气冲冲的教训卫杞,但自从颜之推来了后,这项任务似乎就转交给他了。所以最近,卫堇年很低调,低调到一声不吭,他也很无聊,居然无聊到,在大家唇枪舌剑时,他跟秦王俊讨论哪个点心好吃,还一副慈爱的眼神帮着杨俊倒茶,叫他别噎着。

  卫杞怒了,死胖子杨俊真是个吃货,大大的吃货!明明今年才十三岁,吃喝嫖一样不少,哪天他在南河开了赌场,杨俊一定第一个捧场。

  堂上的杨俊继续吃得乐呵呵,堂下的众人已经渐渐沉默了,可沉默片刻后,众人几乎同时把目光看着坐在角落里的卫杞,这娃一向脑子灵光,主意多,真是想把他当个孩子都不行,何况他也十二岁了,在这万恶的旧社会,男孩十几岁就开始娶妻生子了,所以,卫杞也不算很小,他可以好好思考下人生了,顺便帮这帮老头子思考下士族的人生。

  当卫杞发现自己身上流转着好几道眼光时,他知道自己该发声了。

  “咳咳..”卫杞装模作样清了下嗓子,然后继续端着那迷惑人不偿命的无害笑容,说道:“各位先生所虑,小子已然明白,小子认为,科举之所以为科举,除了州郡定期向朝廷输送贡士之外,还得允许大臣朝官自行推荐,也就是说,参加礼部的考试中,有一部分人来自朝臣或者有名望人士的举荐。”卫杞所说的朝臣和有名望的人,自然暗指这些公卿大臣和士族豪门。

  “小子说的有理,继续!”裴矩眯了眯眼,鼓励道,

  “遵命,小子所说的举荐,可称之为‘投行卷’,即有才学者可以把自己所作诗文投递到朝臣府上,倘若朝臣看上并认可的,便可推荐去礼部应考,这样也算是门生了。”卫杞继续解释道,

  他一说完,众人均点了点头,眼梢之间竟是赞同之色,古之门阀大族靠什么支撑门楣,很大程度上,也靠那些所谓门生故吏,所以卫杞提出这个建议时,大家已经非常认可。

  “好!”秦王杨俊忽然大赞了一声,嘴边还有没有抹光的油,

  “刚刚众先生所说皆是为国为民,本王即可拟书呈于父皇,让父皇颁行天下!”杨俊果然还没吃糊涂,在最关键的时刻,展示了一个皇子该有的姿态。

  堂下众臣皆是朝中重臣抑或是曾经的重臣,但多少都有忧国忧民之心,既然这项制度既有利于国政,又能满足自己的利益,于是都欣然应允,散会之时,大家相互庆贺了几杯。而卫杞也没少被几个老头子欺负。至少现在,他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几日之后,崔弘度代杨俊拟这封奏折,上达杨坚,杨坚看了后,大声赞好,直言“我儿聪慧,简在朕心!”杨坚看完那本奏折,高兴得夜不能寐,这样完善的科举制度不仅能帮国家吸纳更多优秀的人才,而且吸纳的还是各行各业的实干人才,“投行卷”这个方式在州郡贡士之外,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不仅能让大臣举贤才,还有助于普通士子参加科举。这正是一个帝王想要看到的现象。所以卫杞这个建议可谓即满足了士族的利益,也打动了杨坚。

  杨坚果然不负众望,当即下诏把取士制度命名为“科举制”,并让礼部和吏部稍加完善,颁行全国,并且,受奏折启发,杨坚把各州举荐名额提升至十名,为了让天下士子有充足的准备时间,杨坚定于三年后正式在京都长安举行春闱,而在前一年秋天在各州举行秋闱。当然,这都后话。

  ;


  (https://www.biqwo.com/dudu/53/53068/293569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