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仙悠悠凡幽幽 > 第一章 缘由乡起

第一章 缘由乡起


  如果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什么事是一个山里孩子天天向往的,那就是能每天上山打鸟,下河捕鱼,养一条黄狗当帮凶,游玩在这没有喧嚣的山野田间。

  大石今天的心情特别的好,早上带着他的大黄在风回岭掏了两个柴鸡的窝,取得了五枚比拳头小点的蛋,当然大石并没有赶尽杀绝,只是在其中五个蛋的窝里取了两枚,在另一个有七个蛋的窝里取了三枚,用大石的话说,这叫细水长流,可天知道这些柴鸡经过大石的洗劫后,还会不会在这块地方再做窝了,但大石心里可没有这么想,他觉得鸟就像山药一样,只要留下种苗,下次来还是会有收获的。

  大石看了看天,见早上的太阳已经升上了头顶,出来的时间也不少了,于是把手放到嘴里,一声尖锐的啸声响起,回声传遍了半个风回岭,一转眼的工夫只见山腰草头左右晃动,一条三尺多长的大黄狗冲了过来。

  “大黄,前面开路,打道回府。”大石一声令下。

  应该是把大黄从小养到大的原因,对于大石的命令,大黄狗是理解得非常清楚,一阵风冲过大石身边向山下冲去,大石也是一个箭步飞起,差点把兜里的鸟蛋也抛了出来,但大石并没有减速,只是稍做调整,便如风般直追而去,山道的崎岖和路边的草树并没有对大石有丝毫的影响,山里长大的孩子,都练就了一身灵活的身手,而大石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

  两刻钟多点的工夫,大石已经冲到了山脚,跳过河中跳脚石到了对面,岔路右转来到一片玉米地,大黄此时正蹲在一个不起眼的草堆后面,只见大石一个眼色,大黄一动不动。此时大石开口了。

  “呀,陈嫂,在干嘛呢,下肥啊,真够勤快呢,村里的玉米就属您家的长得最大个了,应该是您家的种子留得好。”对面一个干农活的中年妇女,闻声抬起头来,见到是大石,并没有开口回话,两只眼睛往大石身前身后,手上裤头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没有什么发现,这才开口回道:“那是,也不看是谁家种的,改天收成了,给你几根,现在你可别给我糟蹋了。”

  “知道了,那现在我帮你施施肥吧。”承石来到妇女身边,弯下腰正准备帮忙的样子。

  “啊,不用不用,这种粗活还是你陈嫂来吧!”妇女赶紧扬手摆了摆。有人帮忙是好,但如果帮忙的人搞得自己无法静下心来安心干活的话,那还是算了。

  “真的不用?您不用客气的,真的?…那好吧,那我先回家了。”大石一副乖宝宝的样子慢慢通过玉米地,哼着小调往家的方向走去。妇女看着大石完全走出玉米地后,才低下头继续自己的工作。

  大石头也不回的一直往家走,来到一个下坡转弯路口,右边是一大片跟大石差不多高的草丛,大石停了下来,嘴角透着笑容,几个弹指的时间,只见大黄从侧边草丛里钻了出,嘴里咬着一个没有剥皮的大玉米棒子,摇着尾巴走到了大石的身边。

  “嘿嘿,大黄,好样的,神不知鬼不觉呢,厉害!”大黄好像听懂了大石在表扬它,把头昂得高高的,尾巴使劲的左右摇摆。

  “走,回家罗!”大石再度提起速度,一人一狗,人狗合一,如风般向村里飞奔而去,扬起一路的灰蒙蒙。

  一柱香的时间,大石已回到了家中的院子里,院子的木桌上,放着两个大碗,碗里装着清水,一位盘着头发的中年妇女,身上的衣服打着三五个补丁,但干净整洁,双手正在熟练摆弄着几个木架子,一见大石,开口就道:“大石,今天又上哪去了,没再去掏贵叔家的鸡窝吧,我可告诉你,你二婶子家就那一只会下蛋的老母鸡,人家还等着孵一窝小鸡的,你可别瞎来,小心我打断你的腿。”中年妇女说话过程中摆出凶相,但那慈爱的脸孔,摆出的凶相却并没有她想象中的凶狠。

  “老妈,你就别提那件事了行不,都过去多长时间了,我知道错了,今天我掏的是鸟蛋,你见过一只老母鸡一天下几个蛋的吗?不信你看看。”大石说着,向妇女展示了他早上的收获,但身上却没有了那个大黄偷来的玉米棒子,想来早已经在回来的路上吃掉了。

  “那就好,别老给村里人添乱,早上的馍还有点,你去吃了吧,在锅里,中午你就别去弄鱼了,等你爹和你哥赶集回来,买回了新种子要下田去干活。”

  妇女一声命令,限制了大石下午的自由行动。大石没有回话,默认服从了,因为他知道,每次老爹赶集回来,肯定带着城里的辣猪皮,切碎了可以夹在玉米馍里或用来炒饭,算是加餐,而加餐后的事情,就是下地干活。

  大石来到厨房,取出了锅里的半块馍,大石知道,这是老妈早上吃剩下的,大石今年七岁多,长得比同村九岁的孩子个头都要高大,老妈知道大石身体长得快,但家里的存粮不多,每天早上都吃剩半块馍留给大石。山里人家,早上起得早,吃点东西就算早餐,没到中午,基本都要挨上半个时辰饿。

  大石心理明白,两三口便吃下了手里的馍,心里又想着等他再长两年,就跟老爹学学制石和木工的手艺,赶集时能多卖些钱补贴家里,又或者跟村里铁蛋他爹去城里打铁,包吃包住不说,半年还能挣回半斗粮食外加几串铜板。

  有这些想法,其实大石心里并不开心,山里的生活,靠山吃山,靠水饮水,能养人的工作并不多,这些想法更像是迫于无奈。

  陪着老妈干着家里的杂活,时间一点点的过去了,村里田间的小路上,出现了十几个游动的一队小点,村里赶集的队伍回来了,队伍越走越近,大石终于在队伍的后面,发现了亲人的身影,哥哥大河走在老爹前面,扛着一个小布袋,老爹在后面,挑着一个担子,担子看上去并不太重,显然这次赶集卖出去的货不少,大石心里高兴极了,但老爹后面那位个头比老爹高点,两手空空的人是谁?定睛再一看,腰半闪着一串星星光彩,清脆的铃声遥遥传入耳朵里,身材高瘦带着酒葫芦,大石确定,村里没有这样一个人,应该是个难得一见的过路的外乡人。

  赶集的队伍在村口的草坪停留了片刻后,便四散各自归家了,再过一会就可以见到大哥和老爹了,大石没有在家里干等,出门迎了过去,准备去帮大哥接下他扛的袋子,过了两个弯,他见到了走在前面的大哥大河。

  “哥,我来!”大石接过来大河肩上的袋子,嘿,挺沉,不知装的是什么东西,但他没有问,吃劲扛起就往家走,而那叮叮的铃声也从身后传来,大石边往家走边回头,见那陌生的外乡人,紧紧的在老爹后面,一直往家的方向走来,正在跟老爹低声的聊着什么。

  走进家门,大石把肩上的东西放在了院子的中间,正准备打开袋子,想提前看看今天大哥和老爹带回来的东西,这时大哥和老爹还有外乡人都进门了,老妈这时也停下了手上的活,从院子中间的石台上拿起那早就已经准备好的两大碗水。

  “水生,大河,回来啦,累了吧,喝些水解解渴,额,还来客人啦,大石,你快去多盛一碗水来给你哥。”大石连忙得令,转身去拿碗,但眼睛却还向着老爹这边看着。此时他终于看清了这个外乡人的长相,年纪比老爹看起来还年轻点,主要是脸上血色红润,脸形尖,下巴长,头顶束发,发尖有见白,额头很高,身穿深蓝白条道士衣服,但又不太像,衣领上两边各锈着一根青金色的羽毛,背上斜背一个小竹篓,手上拿着个跟玉米棒子大小的葫芦,腰间一串四个黄闪闪的铃铛,动一下就玲玲的响。

  “游乡之人,过路之客,留尘于山野,借宿于农家,打扰了。”外乡人一张嘴,一串弯弯饶,说话的声音清而棉,大石听得似懂非懂。

  “这位是韩医师,是进山采药来的,回来的路上遇见,就请到家里做客来了。粗茶淡饭,还请不要在意。先来碗水解解渴。”老爹说道。

  “承老弟太客气了,游碌之人,不求山珍海味,粗茶淡饭已足已。啊,这山里的水有冰凉之气,喝了可以解体内热毒,在这盛夏,实在是难得。”

  “大石,快过来,拜见一下韩医师。”老爹道,大石已从厨房出来,把装满水的碗递给了大哥,然后快步来到老爹和外乡人面前。

  “承石拜见韩医师。”大石微弯腰,低头拜见。

  大石本名承石,家中排名老二,老爹承水生,三十有八,是个普普通通的山里人,会挖山药,会木工,会制石具,老妈李玉英,三十有五,邻村人,家中并不富裕,但家中杂事和田里农活都很熟,从小跟老爹认识,门当户对,喜欢老爹的老实善良,嫁于老爹,生下两子。大哥叫承河,今年十一岁,身强体壮,已有四尺多高,早早跟随在老爹身边做工学艺赶集,现在已经能给家里帮上不少的忙,而承石因为有个能干的大哥,加上家里人的宠爱,从小就没有什么固定的工作要做,天天游戏在山野田间,享受着那难得的快乐童年。

  承石不知道,这个意外出现,不知道从哪里走来的韩医师,并非是一名普通的医师,而是一位闻所未闻的大能之人,也正是因为这一丝的缘份,改变了承石原本应该世居山野的命运轨迹,机缘巧合的走上了一条近乎神奇,但又坎坷,惊险的修仙大道。


  (https://www.biqwo.com/dudu/54/54274/2854059.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