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鸿儒 > 450:中国龙

450:中国龙


  【醉酒寒蝉】《辞源》云“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辞海》又云“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因此龙的定义为:传说中的神异动物,特征是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生物。

  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皆龙身人首(或蛇身人首),又被称为“龙祖”。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传说中和龙都有密切的关系,“黄帝龙轩辕氏龙图出河”(《竹书记年》),相传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因而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

  汉族传说中龙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和腾云驾雾。龙后成为皇权象征,皇帝又称为真龙天子,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

  《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两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等传说。在中国,流行“耍龙灯”(“舞龙”、“龙灯舞”)等风俗。

  龙字的起源。

  《圣经》创世记记载神灭蛇救赎人类的救赎立约用符号表示就是甲骨文“龙”字:耶和华神对蛇说,你既作了这事,就必受咒诅,比一切的牲畜野兽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

  人类上古祖先肯定把非常非常重要的神灭蛇救赎罪恶人类的救赎立约用符号永恒记录下来留给人类子孙,苦苦等待一切罪恶灭亡的国度来临。甲骨文“龙”字图形正好不是很生动的用图形形式纪录下了神末世彻底永恒审判邪恶魔头-蛇,《圣经》创世记记载神灭蛇救赎人类之: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的神的威严神圣救赎立约的神符。朋友不相信可以自己动手画一张表现神赋予上古人类的救赎立约:惩罚打碎蛇头内容的简单画时发现朋友所画出的画几乎跟甲骨文“龙”字很相近。

  译名问题。

  汉语龙的正确译名是“loong”,而不是根本异类的"Dragon"(恶魔)。狼与狗同形异性尚且不是一个物种,汉语龙与西方"Dragon"异形异性,怎么能说成一个物种?

  清代基督教传教士以撒旦代名词"Dragon"翻译汉语的龙,不但以一神教核心思想颠覆东方世界流行的多神教,而且根本无视中国历代正史的记载。文化尊重应该是实事求是,而非歪曲异质文化世界的历史和普通用法。例如,华人武术明星李小龙的流行译法是LeeSiuloong,若译为李小恶魔,则歪曲了华人文化。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新加坡官方英文里的译法是“LeeHsienLoong”。

  龙在中华神话传说文化里是行云布雨的使者,因此,“loong”的正确解释是ChineseSeraphim(中华天使),而非ChineseDragon(中华恶魔、中华撒旦)。

  中国龙一般指龙(东亚神话传说中的生物)。

  龙文化、龙图腾、龙的传说至今约有八千年的历史。龙是中华文化里的主要图腾、主要象征,中华主族(即大多数华人)及朝鲜人、越南人、柬埔寨人自称龙的传人。

  龙也是明清时期中国等东亚各国帝王的象征。龙在中华十二生肖排第五。

  神话传说里龙是神异动物,能行云布雨、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太空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龙的典型形象是两个杈角、长须、蛇身、四足、鳞片满身,也可以说是马面、狗鼻、牛嘴、鹿角、蛇身、鹰爪、鱼鳞、狮尾、虾须。龙的原型有新中国龙化石里的美丽瓦窑龙,有双角但非神物。

  现代知名话题有锁龙井故事、1934年营川坠龙事件、1944年松花江陈家围子村坠龙事件、1995年上海延安路高架龙柱传说、2000年山东昌乐县黑山子村坠龙说法、2007年高邮湖龙吸水视频原始版、2010年西安上空出现2条盘旋的龙等。无论是否有龙,这些话题知名度较高是客观事实。东亚龙的正确译名是“loong”。

  龙装饰、雕龙、建筑里的龙吻、元宵节舞龙(舞龙灯、耍龙灯)、二月二龙抬头炒玉米、端午节龙舟赛等是大东亚区域的民间文化。

  在中华,龙文化、龙的传说(这些词条里有各种分支内容)蕴涵着中国人所重视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互主体观的诉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位,对应的地支是辰,所以有辰龙一说。龙与凤凰、麒麟、龟一起并称“四瑞兽”,香港渣打银行在1979年起发行的钞票都是以这些瑞兽为题材。(也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

  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天文的四象。

  双龙戏珠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代表作。

  龙旗:清朝的国旗是龙旗。

  龙的传人:所谓龙的传人,主要意思是说龙之血缘的传承人,说远古的先祖是人和龙交合的产物,次要意思是说龙之泽物无畏精神的传承人。中华文化区,一些民族自称龙的传人,例如,传说尧母庆都赤龙感之有孕,十四月生尧于丹陵,而尧的血液经过无数代人的婚姻,传播于无数人,中国百越系的的壮侗泰佬掸芒等族传说因为神农娶洞庭君之龙女为妻而生,苗族始祖之一的蚩尤传说头有双角也是龙,朝鲜族也传说其始祖朱蒙有龙的血缘,藏族蒙古人和满族等东北一些少数民族也崇拜龙。据北京日报“世界视野中的龙文化”:也说朝鲜人是龙的传人,《魏书》记载高句丽始祖朱蒙的母亲为龙神河伯之女。又说包括越南人在内的百越人是龙的传人,据《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大越始祖泾阳王乃炎帝神农后裔,娶洞庭君之龙女为妻而生貉龙王,遂繁衍百越众生云云。柬埔寨也传说龙是王室的祖先,他们也自称龙的后裔。东亚各国始祖传说中“龙”的要素,反映出崇拜所谓神物的心态。

  古人论龙。

  龙的雏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龙的形象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在中国商周战国青铜器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种类的龙。汉代画像石中常见马首鳞身之龙或身生双翼之龙,龙在汉代具有各种意义,如汉代铜镜铭文有:左龙右虎辟不祥。

  《礼·礼运》:“鳞凤鱼龙,谓之四灵”。《周易》:“乾: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群龙无首,吉。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广雅》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生肖论》云∶“龙耳亏聪,故谓之龙”。《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曹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

  《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尔雅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台湾画师相传的画龙口诀,也相当有趣:“一画鹿角二虾目、三画狗鼻四牛嘴、五画狮鬃六鱼鳞、·七画蛇身八火炎,九画鸡脚画龙罢”。这种方法未必全面,“考证大庆“掉龙”传说撰文/记者魏国栋”所谈1944年扶余县陈家围子村掉黑龙的事件,说者讲“头上没有杈角,只是在前额上长了一个扁铲形状的角,像牛角,短且直,脸形和画上画的龙差不多,长着七八根长须子,又粗又硬”,所谓陈家围子黑龙是独角龙。

  起源。

  龙像来源,看法多样。中国历代正史记载龙的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资料丰富。现代知名话题有1934年营川坠龙事件、1944年扶余县陈家围子村坠龙事件、2007年高邮湖龙吸水视频,无论龙是否存在,这些话题名气大是事实。说无则不好解释古史的大量记载和一些现代记录,说有则对一般人而言证据还不够。

  实物论。

  1、古代神话里的神异动物说。

  商**始到西汉的董仲舒造土龙求雨,把龙当真实存在的神异动物。传说的锁龙井以镇水,佛教则有天龙护法的著名神话说法,道教佛教都有请龙王降雨的神话故事。

  2、稀有生物而非神物论。

  马小星专著《龙:一种未明的动物》收集大量古代记录并深入民间调查研究实例,是龙文化研究领域的首部考察性作品,可谓划时代力作,认为龙作为生物确实有,只是罕见和被神化罢了,估计龙一般生活在幽暗的深层地下水网,特殊时候能外出飞行,但飞不了很久,没水就会坠落乃至干死。例如,《新唐书·五行志三》载:“贞元末(公元805年),资江得龙丈余,西川节度使韦皋匣而献之,老姓纵观。三日,为烟所熏而死”。不会变形逃走而且三天就烟熏脱水而死,实际上不是神物,而是因为罕见和想象夸张被一些人神化了。

  实构论。

  1、源于新中国龙中的一种。

  据“金黔在线-贵州日报”—“【组图】形貌酷似中国龙图腾”介绍:已发现的“新中国龙”类化石全部产自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共有黄氏新中国龙、美丽瓦窑龙和朱氏瓦窑龙三种,其中的美丽瓦窑龙化石有双角。

  可见,形体上有真实或大体真实的上古原型,只是功能被神话了。

  有的认为,有些类型真实如鱼化龙(其实不是龙),有些类型虚构,真真假假都有。部分类型图真神假论,就是图像大体真实而功能虚构论。《山海经》那些龙,是虚构,不等于以前的都是虚构。

  2、形体有些类似洞螈。

  新中国龙的有角型与洞螈,在数亿年前,可能同源。地球史上消失了数千万种物种,不能排除她们曾有其它家族成员。

  虚构论。

  含义是图形和功能都是虚构,或者依据某些动物而虚构,或者完全虚构。

  1、多种集合说。

  对于龙的起源和本质,集合说认为龙是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模糊集合,或云雾、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是原始先民对身外异己力量模糊崇拜的产物,是艺术创造。批评者说:不好解释古史的大量记载和一些现代记录。

  2、图腾合并说。

  此说以闻一多在《伏羲考》中的观点为代表。认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批评者说:“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几乎所有图腾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具体的生物或非生物,而龙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神物”。

  此外,还有天象树神说、恐龙遗记说、鳄鱼说等猜测。

  评论意见说:不要急于下结论,还不容易断定某种说法,不同说法不如留给未来历史考定。

  分类。

  标准类型的龙是有两个杈角(独角龙是变异而非标准)、长须、四个爪(四足)、蛇身、鳞片满身、腥味浓烈。所谓鱼化龙、应龙等不是标准的龙。

  六个特点使龙在物种上根本区别于西方的dragon,即便是应龙即翼龙也有鳞片,与西方的dragon是不同物种。

  龙的长度:长短区别大,古籍记载里最长的巨龙达四十多丈,即达一百四十米左右。光绪《江西通志》卷九十八载:万历三十二年(1604)“冬十二月,龙见丰城田中,身长四十余丈,头似鳞,七日后飞翔挟风雨而去”。标准11人足球场的长度是105米,可见其长,什么叫巨龙。网上甘肃有人说当地天空出现过几里路长的龙象,恐怕不可信。

  其它分类。

  1、按职能分类。

  天龙、神龙、地龙、伏龙《渊鉴类函》卷四三八引《内典》:“有四种龙:一天龙,守天宫殿持令不落者;二神龙,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者;四伏藏龙,守轮王大福人藏者”。

  2、按出生形式分类。

  分为胎卵湿化四类。《渊鉴类函》卷四三八引《内典》:“龙有胎卵溼化四种。”

  另外,礼仪龙是礼制体系里对所用龙图案的分级,按趾分级,不是龙的普通分类,性质完全不同,不应该混淆一起,可以看一级标题“礼仪龙”。

  主要类名。

  古书各种说法,有的有传说来源,有的明显是文学想象性质。

  虺(huǐ):是龙的一种。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述异记》:“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虬:一般把没有角的小龙称为虬龙,是龙的一种故古文献中注释:“无角曰虬,有角曰龙。”另一种则说幼龙生出角后才称虬。两种说法虽有出入。唐代诗人杜牧在《题青云说》诗中就有“虬蟠千仞剧羊肠”之句。

  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蛟: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现存者有铜山湖水怪。

  人们常说“蛟龙”,其实“蛟”与“龙”是种传说的神化生物的不同年龄时的称呼:小时为“蛟”,大了成“龙”。虽然都有强大的力量,却一正一邪,有本质不同。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火龙:《清史稿》说乾隆“九年六月十二日,浮山有龙飞入民间楼舍,须臾烟起,楼尽焚”、“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葭州赤龙见于张体两川围中。六月初七日,高平火龙见于石末村”、“五十六年六月,莒州赤龙见于龙王峪,先大后小,长数丈,所过草木如焚”。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青龙: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代表东方,青色,因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

  苍龙:龙名。《楚辞·惜誓》:“苍龙蚴虬于左骖,白虎骋而为右騑。”

  云龙:云雾缠绕的龙。

  望龙:头部呈侧面的龙。

  鱼化龙: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我国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这种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现,并在历代得到发展。

  古料。

  古文献谈龙,有的是史书,一些可能是道听途说,一些记载反映了复杂现象,类型不一,有待科学界深入研究。既然说中华文化,就不妨当故事看。

  史书内容有的是传说,有的是客观记载,客观记载部分见另个义项:龙(中国正史记载的生物)。

  上古传说。

  伏羲舜夏时期的龙话属于上古传说。

  《竹书纪年》载: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左传·昭公十七年》:“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古籍说帝舜和夏朝王室有饲养龙的活动,以龙作氏族集团的族名。《路史·后纪》卷十一:“当舜之时,人来效献(献也)龙,求能食之。高阳之后,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赐之氏白豢龙。封于鬷川,于是始有豢龙之官。”《九州要纪》云:“董父好龙,舜遣豢龙于陶丘,为豢龙氏。”《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姓(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飧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拾遗记》说:舜时,“南浔之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放置豢龙之宫,至夏代,豢龙不绝,因以命族”。《竹书纪年》载:“黄帝轩辕氏龙图出河。”“帝尧陶唐氏,母曰庆都,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山海经内经注:“鲧死,三岁不腐,刻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近古传说。

  近古传说主要见于宋代的《太平广记》。

  上古文化。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形堆塑”。

  1970年代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过"C"型玉龙,后经考古勘查确认该玉龙属于距今约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遗物。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发现了蚌塑龙虎,考古和碳-14测定墓葬的年代在距今6500年前左右。据学者李学勤、冯时等考证,45号墓发现的蚌塑龙虎与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的四象有密切的联系。

  生物化石。

  “新中国龙”化石的生物在二亿多年前。马脸或牛头。

  标本疑云。

  标本1:《史记·封禅书》载:“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无论死活,为人所得,都是标本。

  2:活标本展览:《新唐书·五行志三》载:“贞元末(公元805年),资江得龙丈余,西川节度使韦皋匣而献之,老姓纵观。三日,为烟所熏而死”。该事,《太平广记》卷四二二引牛肃《纪闻》谈的比较详细。

  3:龙骨标本:《唐年补录》载:唐咸通末,舒州刺史孔威进龙骨一具,因有表录其事状云:“州之桐城县善政乡百姓胡举,有青龙斗死于庭中。时四月,尚有茧箔在庭。忽云雷暴起,闻云中击触声,血如酾雨,洒茧箔上,血不氵于箔,渐旋结聚,可拾置掌上。须臾,令人冷痛入骨。初龙拖尾及地,绕一泔桶,即腾身入云。及雨,悉是泔也。龙既死,剖之,喉中有大疮。凡长十余丈。鳞鬣皆鱼。唯有须长二丈。其足有赤膜翳之。双角各长二丈。时遣大云仓使督而送州。以肉重不能全举,乃剸之为数十段,载之赴官。”

  标本4:辽国皇宫藏有龙骨标本,《辽史·太zu本纪下》记:“神册五年(公园920年)夏五月庚辰,有龙见于拽刺山阳水上。上射获之,藏其骨内府”。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介绍过他出使契丹时所闻该事,元好问《续夷坚志》对该事谈的较详细,是条五尺小龙。

  标本5:网上介绍日本大阪市瑞龙寺保存明治时期的龙标本。相传明治十一年(公元1878年)幕府时代,由中国输至日本,全身覆有鳞片,眼睛凸出,头长四角,嘴边垂下两条长须,长有锯子般锐利牙齿的大口,有恐龙般的背脊,龙身长一公尺。

  但没有中国科学院考察组和权威网民去了解真伪,是疑云。

  坠龙疑云。

  从夏王孔甲及东汉以来记载过一批坠龙现象,二十世纪知名的坠龙事件,一是1934年营川坠龙事件,当时·有媒体报道,参观者络绎不绝,导致去营口的火车票一度紧张并涨价;一是1944年扶余县陈家围子村坠落黑龙的事件。任殿元谈1944年往事的《我所看到的黑龙》刊登在1989年12月《中外书摘》,1994年底马小星出版了考察和研究的专著《龙:一种未明的动物》。但是没有权威科学组考察,还是疑云。

  另外,1995年襄阳张庄救坠龙事件:1995年在湖北省襄阳市管辖的枣阳市钱岗乡(可能是邓棚村的)张庄,出现一个短暂的大雷雨天气后,人们在张庄一个水库旁边发现了2条龙奄奄一熄,一条红一条黑,人们就找来草席把龙盖住,然后泼水,很多人看见。年代不久,容易调查。

  锁龙井疑云。

  中国一些地方有锁龙井故事,如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山、北京的北新桥,等等。锁的龙一般指“蛟”。这些民间故事都是疑云。

  岩石龙疑云。

  湖南省安化青龙洞,传说里面锁了一条犯了天条的青龙,1998年该镇7位农民自带干粮手电等物品去探险,看到了盘在洞壁上状若一条大青龙的石钟乳,据说其中某天目者看到青龙在洞中盘旋。探险成功后,得到开发,该洞的溶洞长达35公里、为我国溶洞长度之最。岩石龙的成因到如今还是个谜团。

  考今。

  高邮龙。

  2007年“江苏高邮湖出现龙吸水奇观”的新闻视频,据天涯文章“、、、高邮拍龙吸水事件中ZJ行为”分析,有几个版本,原始版就是上海东方卫视的原始视频,高空出现的是条形游动物,蛇式运动。该新闻后在其它电视台播放,于是出现三个修改版本,cctv4第一个改版变成三个大黑点的游动物加上一个条形游动物(该版早被删除),cctv4第二个改版只有三个大黑点的,第三个改版是cctv1的新闻播报,则连三个大黑点都没有了。原始版的条形游动物,有些人说是龙,修改版有的人说是飞鸟。东方卫视原始版(不是其修改版)的条状飞行物是在云层里边,修改版的三只大鸟是在云层外边。看该文可以比较不同的GIF动画图片。当然原始版的到底是什么,需要专家分析。

  图片造假。

  抚州图片造假:江西省大江网抚州频道2012-02-07“临川区嵩湖乡村民拍到飞龙在天?”,报道抚州市临川区嵩湖乡官家村的官木林在1月30日上午拍到的飞龙在天画面。记者报道没有证明那个环境是嵩湖乡街上,也没有采访所谓围观群众或周边群众的听说。——天狼星船考证:两年前,盖州吧2010-07-09“龙的照片”文章贴出过该图片,应该是制作的。

  另外,网上疯传所谓西藏龙图片,说法是“2005年3月24日在飞机上西藏上空拍到真龙!现被收藏在博物馆(图)”,没有具体的拍摄者和具体的博物馆名字,无法考察真假,属垃圾信息,不更多评论。

  视频疑云。

  成都视频疑云:2007年7月6日成都清江花园物管保安部红外线监控室的镜头中,摄到飞的小白龙。几天后成都电视三台“早安成都”节目多次播放该视频。2008年成都电视台《探秘》节目继续探索。搜狐“视频:成都小区监控录像惊现神秘幽灵形似白龙”也有介绍。中国科学院专家团没有介入考察研究,也是疑云。

  西安视频:“西安上空出现2条盘旋的龙_视频在线”说2010年9月1日晚,不少西安市民目击到夜空中有数个光斑在按某种规律运动,形状像“龙”,这一现象大约持续了一小时。搜狐新闻“西安夜空现龙形光斑百人目击专家求征信息”报道:中国著名的UFO研究专家、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委托西安的《华商报》向更多目击读者征集信息,以便做出进一步判断。不知后事,是疑云。

  政府救龙疑云。

  网上议论2000年8月4日山东省昌乐县青龙镇黑山子村坠落黑白两龙,大批群众围观,政府立即行动,警察维护秩序,白龙当天飞走,黑龙至少待到月底,一批专家赶来考察。没权威报道,是疑云。另外,网上传说2009年3月29日宁夏贺兰县四十里店乡桂文村救龙,据考,该事不可信。

  传说。

  传说不是有实物(或图片)的广义“考古”(一些古迹如锁龙井也夹带传说),不是古代官方认定的史籍,也不同于宗教神话及个人创作的文学作品。龙的传说有待考察。

  天惩恶龙。

  贵州省大方县达溪镇有个天惩恶龙的传说。说说民国初年(1913年左右)发生的事。一条龙被雷电击毙,但没谈龙骨下落。也没有某个马小星去调查。

  《清史稿》记:乾隆五十五年五月,定海舟山龙起,漂没田庐,淹毙人口;越三日,龙斩三段,尾不见,其鳞巨如葵扇。营口市史志办编《营口龙之谜》谈营川坠龙事件,它收录的《盛京时报》当年报道文“龙降酿灾”记述,该龙曾在天空下降、卷坏一些房子、导致多人死亡,后来介绍的该龙尸体没有眼珠,怪事,当地人说是得了天谴。

  西堤龙疑云。

  1998年7月天津市北辰区西堤头镇西堤头村掉龙鳞的说法,谈了具体的地点、时间、实物(六个大鳞片可以进行基因分析)、当时的录像(从天空长久地出现龙爪到雷电照亮巨龙全身到雷电击掉六个鳞片的半个多小时录像)、天津电视台当天的紧急采访及xxx,是可以调查的。没有科学权威考察,还是疑云。

  还有吉林省四平市伊通县二龙湖附近的水潭龙骨传说,传说1943年日本人在那个地方修水库,在潭底挖到了龙骨,龙的下颌骨有小簸箕大,某人得到了一块,说是和普通的骨头差不多,不过很有神效,伤口出血了,把骨头研成末抹上一点立刻血就止住了而且连一点疤痕也没有,把龙骨研成末在水碗边抹上一圈,再向碗里倒水。即使水高出碗口几寸,水也不会从碗里流淌出去,只能看到水在碗上滴溜溜的打转。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过余姚疑案,传说是:曾有龙现于余姚附近海边,鳞大如盆,从云端飞下吸海水,水如瀑布入龙口,壮观之极,现场有包括驻军在内的几百人看到,后军队介入调查。该事,外人不知真假。

  上海龙柱疑云。

  1995年上海延安路高架龙柱传说也是。

  文学龙话。

  文学龙话是龙文化里一个重要内容。

  龙生九子。

  【出处】: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龙生九子》:“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详细内容见词条:龙生九子。

  文学龙类。

  明显是想象类型、没有传说依据的一些所谓龙,属于文学龙类,一般出自《述异记》。

  虺(huǐ):所谓一种早期的龙,《述异记》:“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出土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应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这是想象,属于文学性质的。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蜃龙:蜃栖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样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种。蜃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就是从口中吐出的气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幻影。这些幻影大多数是亭台楼阁,是谁都没见到过的豪华,从窗口里可以看到穿戴华丽的贵人们在活动。这就是常说的海市蜃楼。

  礼仪龙级。

  礼仪龙是古代礼制里对所用龙图案的分级(龙制、龙级),不是龙种的正常分类,性质完全不同。

  周礼规定“五爪(趾)天子、四爪(趾)诸侯、三爪(趾)大夫”,民间“五爪趾为龙,四爪趾为蟒”的说法形成于清代,主要作为皇帝与下臣服装上纹饰的差别(明清两朝皇帝穿龙袍),皇帝穿“龙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

  元以前礼制里的龙图案基本是三趾的,有时前两足为三趾,后两足为四趾。实例可参见唐、宋、元的瓷器纹饰。明代流行四趾龙,清代则是五趾龙为多。

  龙并非一开始就有五趾,而是从三趾、四趾发展过来的(Ps:龙的爪趾数,不是爪子的数量)。中国历史上龙造型的演化大致可分四个时期:夔龙期。

  自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期,经商周,延续到秦汉,以商周夔龙为代表。夔龙的原型为湾鳄或巨蜥,一鸷(凤)足而四爪。商夔螭,一鸷足,二或四爪。商中晚期,夔龙夔螭夔凤并逢,产生六种以夔龙为主的并逢夔龙夔螭夔凤徽识,表示同为祖先。西周继续沿用,并将夔龙夔螭综合为一种新形态,此时一鸷足,多为弯月形二爪。

  应龙期。

  应龙的概念非常早,最早见于商周,但作为艺术分期的应龙,可能始于秦,盛于汉,延续到隋唐,足多为三趾。

  黄龙期。

  始于唐宋,辽、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础,盛于明清。宋,辽、金、元多为三趾,明清多为四趾、五趾。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龙造型,民间只能用三爪或四爪龙的图案。

  回归期。

  清以后的现当代。由于龙与封建统治者脱离了关系,所以可以按人们的喜好绘制或塑造成三、四、五趾。当然,历史上五爪龙有过特殊的地位,故人们普遍还是偏爱五爪造型。

  宗教神话。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多种多样,总体上也分为多神教与一神教,其中,道教佛教属于多神教,承认宇宙是物质的,不承认至上神(上帝、真主)创造宇宙(认为宇宙是自然物质的生成衰坏和循环式再生)而认为所谓神灵不过是宇宙里芸芸众生之一,犹太教及其两个衍生品即广义基督教(广义则包括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号称一神教,信仰上帝及其使者即信仰“万物非神(主)、唯有上帝(别号天主、真主)”(其实相信圣母玛利亚、基督复活、撒旦等传说及相信穆罕默德升天传说就不是纯粹的一神教了,宗教思想也是演化的)、而不相信有自然神灵界因而不相信龙神话、不相信世界有龙,了解差别就需要互尊互谅!

  科学看来龙虽然罕见却未必是神物,道教佛教却视为神物。

  道教谈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形成的。先秦时代的乘龙周游四海、乘龙升天,以及以龙沟通天人的信仰,被道教全盘继承。

  龙在道教中被认为是"三轿"之一。这里所指的"三轿",一曰龙轿,二曰虎轿,三曰鹿轿,作上天入地的乘骑工具。张光直认为:"濮阳第45号墓的墓主是个仰韶文化社会中的原始道士或是巫师,而用蚌壳摆塑的龙、虎、鹿乃是他能召唤使用的三轿的艺术形象。”

  道教里有许真君御龙及建立锁龙井的著名神话故事,中国各地的锁龙井故事的作者就是巫师即中国道士所为。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zu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五杂俎》:龙性最淫,故与牛交,则生麟;与豕交,则生象;与马交,则生龙马;即妇人遇之,亦有为其所污者。……王符称世俗画龙,马首蛇尾,又有三停九似之说,谓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然龙之见也,皆为雷、电、云、雾拥护其体,得见其全形者罕矣。

  中国的龙王信仰是随着佛教的兴起而产生的,但是又与印度佛教中的龙王有很大差异。道教引进佛教龙王并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龙王体系。具体例子。

  1、《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2、《西游记》中的四海龙王(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敖润、北海敖顺);3、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

  4、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

  5、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

  佛教谈龙。

  龙树于公元二世纪左右所写的《智度论》,书中称:“那伽Naga,或名龙,或名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

  在佛经中,龙王Nāgarāja名目繁多,如《妙法莲华经》称:龙王有八,一为难陀龙王,二为跋难陀龙王,三为娑伽罗龙王,四为和修吉龙王,五为德义迦龙王,六为阿那婆达多龙王,七为摩那斯龙王,八为伏钵罗龙王。

  大藏经中有极多关于龙王的经文,提到地球各处有数以亿计的龙族,有6万龙王,其中有皈依护持佛法者,甚至有得道的龙王菩萨。最著名的“佛说海龙王经”中有龙王详细的描述和种种因缘。华严经中关于龙王的典故很多。宣化上人开示录后面谈他的弟子有十个龙化人身的,当然别人证明不了,当故事听。

  有两种骑龙观音的图片,有争议。

  待龙之道。

  传说里,龙不主动害人。龙的性格温顺。所谓恶龙是它不自觉地带来大风雨。

  但《韩非子》说不可抹龙头的“逆鳞”,否则龙会痛苦会反击。可能是上古养龙师的经验之谈。

  民间传说,对待坠龙,要泼水,用席子盖时要从头尾同时盖,否则盖不住,越盖越长,传说这是2000年山东昌乐县黑山子村盖黑龙的经验。[bookid=2871585,bookname=《灵噬苍生》]

  ;


  (https://www.biqwo.com/dudu/39/39142/2175249.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