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鸿儒 > 104:以局部把握整体反映整体技巧 2

104:以局部把握整体反映整体技巧 2


  【醉酒寒蝉】(二)传统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如前所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为目的的叙述艺术.要达到这一目的,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情节叙述,一是通过心理描写.大多传统小说都是走前一条路;而新时期以来的小说探索多有出此窠臼者,或者使小说心理化,走意识流的路子——这已经出离传统,走向现代.然而即使是象征式小说,也还保留着其象征体系内的现实情节的血肉部分,在叙述时还没有出离情节小说的某些规定,因此还不能说是完全脱离了传统小说理论。

  我们这里正是依据这样的认识把传统小说分为三个类型:故事式,意识流和象征式.

  1.故事式故事式小说是典型的传统小说,它的根本规定是有一个能够展示人物心理,反映人物性格成长历程的故事情节.什么是情节呢?情节的本质是矛盾.这种矛盾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把握:一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异己势力以及抽象力量之间的矛盾,谓之命运矛盾;一是人与自己的情感,**以及常常将自我异化为非我的观念体系之间的矛盾,谓之性格矛盾.

  而这两种矛盾常常是互相转化的.

  故事式小说的情节和人物都用讲故事的形式表述出来.叙述者即是作者本人或者相当于此种角度的局外人.一般地讲,这种模式注重情节的曲折波澜,注重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变化,注重环境与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制约作用,立体全方位地,超越时空地把握人物和故事,一般称为‘三要素‘.其叙述模式是非常典型的传统故事模式。

  有的小说为了突现人物而淡化了情节,或者将矛盾弱化,乃至仅仅留下一堆细节.

  2.场景式场景式也可称为片断式,亦即不把情节处理成故事而处理成一个一个的场景,一个一个的片断.转言之,就是把故事式中全知全能的叙述角度改变为单一的,局内人的视角;情节和人物也不是由叙述者叙述,而是自己现身说法地表现出来;而且不是故事式中一脉相承,波澜起伏的故事,而是延展着某种内部逻辑关系——常常是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发展过程——的作为场景的片断.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说书人角色为演员所替代;二是情节和人物均由线性结构形态转化为片断式结构形态,随之结构方式也由编织转化为剪辑.

  场景式小说最重要的是选择场景,形成富有表现力的片断式表现语汇,尤其注意场景和断之间的内部联系,那就是情节矛盾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变化和环境及场景的转换——这一切虽然都处理在了显隐之间,但肯定是不能忽略的.在这一点上,场景式小说具有戏剧化的倾向.

  3.意识流(1)意识流小说的艺术任务意识流小说在表现人物这一原始命题上走得更远一些:那就是从塑造人物性格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不是这样,它是以人物复杂疏放的心理现实和独默茫远的现代情怀为表现对象,使之外化为整个生命的恣肆汪洋,外化为现代人与整个工业文明对峙的,某种不堪而又无奈的生存处境和心理状态。

  意识流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一种纯然的创作方法,而是一个现代哲学文化思潮和文学创作流派,虽然它没有一定的组织纲领和行动原则.它是西方世界进入工业文明以后,灵魂无处安顿,生命深刻异化时节的一种内心独白。

  但是,它与传统小说的血肉联系在于:它依然保持人物内心情感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和自然,它折射着人物所处环境的全部关系和现实需求,映现着人物的生命自然本能以及世界人生感受,其本质是矛盾性和处境性的。

  捕捉矛盾,还原情节,把握人物心理及性格,关怀人的存在状态,关切存在的历史社会现实,尤其是将意识本身流程化,形式化,从而达到对于整体人生世界的体悟,依旧是意识流小说的艺术任务.所以,意识流小说的发生实际上反映了人类对自己处境和状态的认识更加清醒,也更加无可奈何.

  这种对于意识流小说的文化背景和艺术本质的确认,并不意味着它不可以作为一种技巧或模式为我们所借鉴;相反,我们完全可以也已经有人在尝试着运用并取得某种成果。

  (2)意识流的特点意识流就是意识之流,就是一个一个的意念组成自然流程.它有三个特点:一,它超越现实时空,以意识的自然活动为线索形成心理时空;从这个意义讲,意识流属于心理范畴,当然要遵循心理规律,呈现心理的自然状况和复杂情形。

  二,人物的心理作为载体,它仍旧可以表现或反映一定的客观内容;而且由于它充分地遵循意识流动的心理法则,因而毋宁说它更真实,更充分地反映了人物的心灵世界;这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是同一于意识本身的。

  三,意识流中,不存在意识主体之外的第二个叙述主体,叙述和描写,抒情乃至议论同一为意识心理的自然呈现,因而作者和读者都必须在意识这一点上形成交流和沟通,互相进入.唯其如此,读者才能介入创造,读懂其间的意蕴.

  (3)作为叙述模式的意识流作为一种叙述模式,意识流超越情节,人物,环境等题材范畴的分别,使之同一为心理;整个文本的建构正是意识流动的过程.第一,它有一个心理的过程,大致可以看出意识流动的走向和趋势;第二,它有主要的内容,但它远不像心理描写那样单一清晰,一般是多层次多角度的自然芜杂状态;第三,它充分遵循心理法则,并以流动不居的心理形式将客观事物同一,形成一种新的形式.

  (三)西方现代小说的根本特征:象征和心理现代小说更是一个宽泛得无法界定的概念.任何哲学文化思潮意义上的,涉及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演变的界定,在这里都没有意义.我们只是探讨一种形式,探讨一种艺术体裁其内部机制和外部特征,其艺术构成意义上的构成形态和思维方式.我们抓住两个东西:一是象征;一是心理.这是现代小说的两个根本要素.

  1.象征和心理同样,一般意义上的象征的概念与现代小说中的象征关联不大.就现代小说言,象征是指一种结构着,完成着小说体裁的形式构件.即整个情节和人物,内在于情节和人物的矛盾及其发展变化,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都作为一个充分象征化的完整结构实现着小说话语的陈述.简单地讲,现代小说是一个象征体,一个寓言,在抽象理式的意义上与现实主义小说所执持的现实生活题材根本脱节.它根本地形式化了.

  心理也是这样.现代小说基本是一种心理表述,一种心理对于现实社会历史形态的超越,一种对于人的存在状态和生存方式的抽象概括,一种个我终极绝对意义上的价值解读和人性解读.这种解读是扭曲**的,是荒诞离奇的,是魔幻惊惧的.换言之,现代小说本身就是现代社会下人性扭曲**,存在荒幻离奇,心理恐怖莫明的展布.这与现实主义意义上基于更高意义的批判性表现是毫无关系的.

  2.符号化及模具化就形式建构言,现代小说是一种抽象,其表现就是寓言化,符号化,模具化;就其思维方式言它又是一种意象,其表现就是梦幻化,荒诞化,丑陋化.传统审美。

  体系对于现代小说的概括已经苍白无力.有一个基本的事实是,现实主义(包括浪漫主义以及古典主义之前的神话,史诗等)关切的社会历史内容其作为题材,已经失去小说艺术主体的地位;它们只是作为象征或心理的素材,作为一种边角边料在听命于象征体式或心理构式的需要,成为形式和符号的物质材料,其自身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已经死亡.

  但是,作为人类艺术的现代形态之一,在人及其存在这个‘灵魂‘上并未走远;它只是为此换了一副病体,一副倒错的肢体而已.这种灵魂——对于人及其存在的关切——的依旧执持,使得现代小说在其艺术建构的形式因素中不免残留某些断筋朽骨,残留一点余温剩热,那具已经死亡的传统躯体在寓言或象征的意义上鬼气游尸.

  我们无法将现代小说的理念讲得通俗易懂.我们只能在具体例证的描述中作一点浅近的分析.而且只能推出两个初步体式稍示印证:这就是象征式小说和心理化小说.

  3.象征式象征式小说已经完全与现实情景的逻辑规定脱离,变成某种理式或意义的形式抽象.它是要概括某种现实或某种意义,但本质地讲它又只是一个形式,一种建构:情节本身是喻体,人物只是整个象征体系中的一个象征符号.当然,人物及其关系也就可以超越现实时空,在象征或影射的意义上重新结构,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意义结构.

  4.心理式心理小说亦复如此.要而言之,心理小说不是人物心理的现实性描述,而是作者心理和梦幻的符号性表述.情节也好人物也罢,包括环境,都充分心理化和梦幻化了。

  显然,这里的心理化不是生物意义的心理科学分析,而是寓意和感觉的符号系谱.变形,意象,图式,幻觉,梦呓成为常用的符号,整体看来又是一个心理实体,是意象和图式的体系化和系谱化.大致的情节或隐约的人物,或者逼真的故事和环境,都是这一系谱的构件和谱文.

  三,小说的写作(一)编故事1.塑造人物性格情节是传统小说的根本要素;学会编织情节,俗中所谓编故事是小说写作的一个基本功.问题是:编什么怎么编这里有个前提就是人物性格.换言之,编故事的根本依据或者说故事的内在逻辑线索,正是人物性格.也就是前面讲过的:小说的根本任务是塑造人物性格——而情节是性格成长发展的历史.

  那么,这是不是说性格之外,情节不存在自身独有的内在逻辑关系呢显然不是.性格与情节是二而不是一;也就是说性格与情节具有各自独立的本质属性和艺术规定,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情节又根本地以表现性格为旨归,性格又以情节的内部支撑为基础.换言之,不论情节的自身逻辑关系如何独立于性格之外而自成格局,它始终隐现着,意味着,包含着性格的核心组织原则;纯粹的情节播演是不存在的或没有意义的。

  尤其是,性格与情节存在着一种互动联体,相互制约的深刻结构关系.用恩格斯的话讲叫做‘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里的环境包括情节关系在内的深刻社会历史内容.

  那么,什么是人物性格呢性格就是人格,也就是标志了人物是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的那些基本品格,用文化学的概念讲就是文化人格机制。

  如果作一个形而上学的分析,它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1)性格是人的生命本能以及对于这一自然属性的意识和把握.把人的自然属性及其意识纳入性格范畴,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大量涌现出来的事实,而正式为理论界所认肯,则是新时期以来的事。

  它着意表现:在某种情况下,人的自然本能会冲绝一切外在压抑,以自然原初的冲动实现人自身.自然本质是人的本质之一,它理应当在人的文化人格机制中占有一席之地.

  (2)人毕竟是社会性的,人的自然本性及其生命实践中必然具有深刻充分的社会历史内容,因而其文化人格机制又必然超越自然层面,形成一整套成体系的观念形态和情感态度,而这是人物性格中更其本质的方面.

  首先是终极和绝对的观念,这是人的最高理性,它包括宇宙本体的观念,人的观念,真理和正义,生和死等宗教哲学观念.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本性上的差别就在于这一层面的不同,而个性差异则不重要得多.

  其次是作为理性工具和尺度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它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现实需要;一是与终极绝对观念和情感的感应与衍接.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往往隐喻着这个人的现实需求和终极观念.

  观念的背面是情感.与终极绝对观念相应的是一个人的情感终极绝对形态,我们把它叫做情感原型.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情感心理状态也是有个绝对终极的形态的,它来自一个人的遗传;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情感类型首先来自遗传,后天的情感心理状态只是这个遗传类型上的雕琢和滋长,扭曲和变形。

  一般情境下,一个人的情感原型处于相对潜隐状态,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它才爆发为具体情感心理状态和现实情感意志态度.这种情感心理状态和现实情感意志态度与一个人的具体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是相应而相随的,只有在相对成熟的思维阶段上,感情态度和心理状态才能与其理智(观念和方式)相分离从而表现为独立自处的自为状态,大多时候是两者的相应相随.

  (3)回到话题,一个人的用世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与观念和情感相关的层面.祥林嫂的基本用世态度就是努力去顺从,最激烈的方式就是本能地逃跑.在婆家是好媳妇,在主家是好奴仆,别人的评价决定一切,哪怕如柳妈说鬼式的纯粹鬼话,也让她六神无主,魂不守舍.她的全部人生追求就是一个能够做稳的奴隶地位,而不是人.

  (4)一定的观念和态度及其行为方式,必然导致一定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包括人的现实处境和理想境界两个方面.这是人物性格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那么,编故事也就是塑造人物性格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2.设计人物关系这是小说创造人物的基本工作,在整个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1)人物关系的意义首先,人物关系是构成环境的核心内容之一.什么是环境传统理论认为环境就是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我们认为,环境从来都不是外在于人物的,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人与周围的关系,其核心是社会关系.那么,社会关系就必然地是通过具体的人物关系加以体现的.

  其次,人物关系是构成情节的基本内容.情节的本质是矛盾,也就是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第四,人物关系实际上形成性格关系的基本格局.一般旨在‘反映‘的小说不存在这样一个性格关系的基本格局,我们谓之性格结构;只有那些具有相当哲学内涵和艺术概括幅度的小说,才存在一个性格结构,而这一结构往往在象征或隐喻的意义上显示着小说的主题或思想。

  (2)设计人物关系的原则设计人物关系第一要遵循真实的原则.真实不就是现实,而是指符合艺术真实的原则,传统文论的说法就是‘既合情又合理‘.

  第二是性格的原则.人物关系是性格的依据和注脚.设计人物关系正是为了突现或推进性格,为了提供一个特定的视角或层面,使性格更深刻更全面.

  第三是性格结构,亦即哲学的审视.这就是,努力使人物之间的关系具有哲学的或超越性格范畴的意义升华.

  3.研究人物性格和心理设计好了人物关系,等于给每个人物划好了座标,指定了位置,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具体研究每个人的性格和心理了.研究性格又和研究心理不同.研究性格是就该人物的基本观念,情感,人生境界及发展过程而言,是一种宏观把握;研究心理则是将人物置于具体情境中,摒弃主体介入的客观心理分析,是微观研究.

  (1)研究性格一个人的性格,归根到底还得从他所处的客观世界去解释,从他独特的经历和命运中去解释.所以,研究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命运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从中找出那个最终地决定和归趋了人物的,也是本质地确立着人物的存在的联系,那个贯穿人物始终,网络人物命脉的线索,是研究性格的基本工作.

  (2)研究心理把握了人物的性格,了解其观念和方式,就等于把握了人物用事的总法则,在具体的情节(用事)过程中,人物处理每一件事,面临每一个具体的问题,又有其现实具体的态度和方法,而这又与人物独异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有很大关系.

  研究心理,还包括在具体场合,环境和情形下,人物符合其性格特征的具体心理内容的研究.

  总之,心理分析要注意人物之间的利害关系,把握人物的情绪,性格,教养,经历乃至更多更细的外部和内部原因,做到入情入理,自然真实.只有深透把握心理才能真实地塑造人物,真实地演进情节.

  (二)形式抽象形式抽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小说叙述模式的提取和选择;一是现代小说象征结构及心理形态的提炼和描述.下面分述之.

  1.叙述模式从贝尔‘有意味的形式‘到叙述模式的路径,是一个从终极实在走向现象此在,逐渐进入文本建构的过程.‘有意味的形式‘与叙述模式的关系是体与用,道与器的关系.可以说,作为艺术最高抽象的那个‘有意味的形式‘落实到具体艺术文本的建构时,就表现为反映着主体审美理想和价值趣向的,对于题材的独特叙述。

  这种独特叙述小而言之与主体的思想背景,叙述策略及叙述角度有关,大而言之与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以及艺术传统的积淀和阐释有关.一个叙述模式的形成,既不是一般写作技巧的固态化,也不是偶然写作灵感的具像化,它反映着主体对于题材的社会政治文化功能以及艺术的当前思想文化潮流的理解,它既是相对稳定的,也是非常鲜活的.

  叙述模式则是从千千万万的小说叙述现象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一种叙述结构.比如故事式这一模式,它就是超越了具体题材,结构,表现手法等具体文章技术层面的特殊性而反映着把题材处理成一个起伏波澜,曲折有致的故事——这样的思路.在这个层面上,叙述模式成为最初意义上的文章类型.这个类型从基本框架上规趋了小说技术的运用和操作。

  比如,一旦进入细节拼对式就意味着情节的淡化和人物心理的隐蔽,更多的则是细节的选择和提炼,等等.那么进入故事式,也就意味着情节的强化,人物性格的凸现,以及情节和人物演进过程中动作性的特别强调.在这个层面谈叙述模式,只能显现体裁特征和结构方式,只是一般技术的操作性表述,最终落实为一个曲折有致,繁复生动的故事链,所谓情节.

  当然,问题并不如此简单.叙述模式还与主体的思想文化背景相关联,反映在叙述策略和角度的选择,叙述语言的运用,审美风格的确立,直到社会文化政治功能的结构性表述等——形式构建诸环节.

  叙述模式毕竟是一个定义方式,其目的还是建构艺术文本.如果说叙述模式在与具体社会政治文化功能相联系的过程中,使‘有意味的形式‘的那个‘意味‘得以落实的话,那么在其作为独特审美选择的策略性操作中,它又事实地成为一个‘内核‘在滋育和建构着艺术本体;转言之,叙述模式显示着‘有意味的形式‘的‘形式‘的建构和落实。

  在小说走向人物这一终极目标的大方向下,不同的模式有着不同的旨趣.故事式和场景式存在于‘再现‘和‘表现‘的范畴内,前者是叙述者的主体性表述,后者则是人物自身的表演,是现身说法.这两个模式都注重人物的动作和由一系列动作排演成的故事,又从故事演绎出性格和思想。

  这里的‘形式‘本质地讲还就是情节结构,所以进入创作时其主要任务还就是‘编故事‘,设计情节及人物关系.情节作为载体也作为本体,成为社会生活(题材)和主题思想的确切表达方式.在进一步的演进中,情节又表现为人物的命运和经历,表现为人物思想和情感的曲折波澜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现为这一过程中环境,场所,细节,心理诸因素的不断参与和渗透,把这一切归趋和总揽起来的是结构,最后是通过语言和手法把它们铺润成文字。

  结构的任务是在规定时空内,把一定关系的人物按照因果逻辑关系编织成合情合理的生活本身,达到‘本质的‘和‘审美的‘统一的真实,这就是典型化.在真实的范畴内,主体审美理想和价值趣向受到生活现象的偶然性和客观规律的必然性的严格限制,主体只能于必然的王国中求自由。

  因此,在这样的叙述模式中,叙述主体的隐退或隐蔽成为基本审美要求.当然,在铺写过程中,情节模式的变化也是非常普遍的:或者截取为场景,或者散碎为细节,或者线性化为一组事件,主题,情感,思想隐喻于其间,社会历史的状况和特定的语境也就散逸于其外.

  2.象征结构象征式和意识流则超越于‘表现‘和‘再现‘的范畴之外,走向两个方向:象征式是把故事式的情节模式高度提炼,深度概括,使之成为一个象征体;在象征的意义上,生活本身的现实逻辑就范于主体抽象和概括出来的理式,成为主体对于生活和题材的重新诠释和二度建构.当然这种抽象和概括不是散嵌于情节或附着于人物的那些直白,论议,也不是典型化;而是深潜于情节和人物的事件性运演过程中那个‘理式‘.

  意识流的形式抽象本质上就是人物心理的深层次表现和建构性再现.意识流和象征式都超越现实时空,进入第三维.如果说象征式小说的时空还保留着现实时空的某种特征的话,意识流就完全进入心理时空,成为时空的主体性重建.故事式和场景式的时空是客观制约的,象征式和意识流的时空是主体建构的,它呈现着主体意识本身的复杂层次和原初状态.

  对于叙述模式和隐喻结构的体认,使我们从反映生活这一铁律下松动,逐渐走回到艺术本体的建构上来.这是一个革命.由于这一革命,我们不必匍匐于生活的本质呀规律等话语权势下——不是的,我们可以据有相当独立的价值趣向和审美趣向,重新诠释生活从而重新构建世界,使艺术不仅仅成为工具,尤其成为主体价值的充分实现.

  3.心理形态前面讲过,心理化小说是一种个我终极绝对意义上的价值解读和人性解读.所谓‘个我终极绝对意义‘是指完全超离客观本质的社会历史逻辑制约而裸现突出着主体个我的,排斥任何意义的社会历史性命题的话语陈述.所以,心理化小说其形式抽象完全是一种个我心理形式的建构,一种充分感觉化了的符号组接。

  传统小说中情节,人物,环境之类的要素同一为心理事实,同一为心理意绪的符号和素材.这不是说使小说情节题材都平面化,拆零化或机械构件化,而是变形,而是荒诞,是符号意义上的潜心理的澄明和原生态的细化,亦即将人物心理的现实性或存在状态的客观性从极端和夸张的意义上被放大和呈示,就像凹凸镜下看到一片肮脏的地面或一张丑陋的嘴巴一样.

  (1)潜心理的澄明潜心理的澄明是主体心理深层展示的结果,就像晨曦入帘,将满屋游尘呈现得一清二楚.客观题材也许还保留着自身的清晰和明朗,但主体心理成为了一面凹凸镜,对于客观题材的临照就具有了选择性和强调性.所以,客观题材愈清晰愈明朗,其歪曲程度和变异状况就愈深刻。

  丙崽就是再凡人也不会凡人到只能说一句猥亵母亲的话——这是由生物性内部亲和力的向度决定的;生物正是由此走向繁衍,走向存在;连无性繁殖的细胞都是以裂变为其繁殖方式.但是韩少功将此一生物性意绪强调为一种返祖乃至弑祖意向,根本歪曲着生物自然性,从而显示文化对于人性的扭曲和消解以及文化自身的劣化倾向可以(2)原生态的放大原生态细化同样是客观题材心理化的结果,它有两个方面:一是深化,一是放大。

  前者是传统小说优雅化掉的,主要涉及猥亵和丑陋的心理部分,在原生态深化的过程中被‘烛幽探微‘了;后者是传统小说回避的,非价值和泛意义的部分,在原生态放大的过程中被裸露也被放大了.[bookid=2871585,bookname=《灵噬苍生》]


  (https://www.biqwo.com/dudu/39/39142/2174728.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