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上古第51区 > 第一百七十六章:秘密

第一百七十六章:秘密


  元代都什所觅得河源以东之大雪山,亦即阿尼马卿也。5s

  《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谓大雪山在朵甘斯之东北。按元置朵甘思宣慰司以统蕃

  羌。青海之东南至西康之境,皆其地。今阿尼马卿山在青海东南,西康西北,则地望恰合。

  都什之报告录,谓“山腹至顶皆雪,冬夏不消”,朱思本所译之帝师梵文记录,谓“此山高

  峻非常,山麓绵亘五百余里。黄河随山足东流,过萨斯嘉库济克持地,”均与阿尼马卿情况

  相合。然元人似不知其所得之亦耳麻不莫刺山,即刘元鼎所得之闷摩黎山。清人亦似不知元

  人所得之亦耳麻不莫刺,即其常所称道之阿木奈玛勒占木逊。如魏源、徐松皆以为两山是

  也。(徐松在其《西域·水道记》卷三中言:“大积石在克俦渡口,距阿弥耶玛勒津木逊山

  一千六百里,”在其《汉书·西域传补注》中,则又谓:“河……经阿木奈玛勒占未逊山南

  麓,即大积石山,”一人之言而自相矛盾至此,不亦可怪欤?)

  (五)即巴颜喀喇山清圣祖尝遣使穷河源,以其时西藏未归版图,仅至青海星宿海而

  止,遂以巴颜喀喇山为昆仑,记之于《大清一统志》。其言之大略曰:今黄河发源之处,虽

  有三山,而其最西而大,为真源所在者,巴颜喀喇也。东北去西宁边外一千四百五十五里,

  延袤约千余里,山不极峻,而地势甚高,自查灵、鄂灵二海子之西,以渐而高,登至三百

  里,始抵其下。山脉自金沙江发源之犁石山,蜿蜒东来,结为此山。自此分支向北,层冈叠

  嶂,直抵嘉峪关,东趋大雪山,至西宁边,东北达凉州以南大诸山。并黄河南岸,至西倾

  山,抵河洮阶诸州,至四川松潘口诸山。河源其间,而其枝干盘绕黄河西岸,势相连属,蒙

  古概名之为“枯尔坤”。

  “枯尔坤”华言“昆仑”也。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援其说以释《禹贡》之昆仑

  云:“昆仑在今西番界。有三山:一名阿克坡齐禽,一名巴尔布哈,一名巴颜喀拉。总名枯

  尔坤,在积石西,河源所出。”

  (六)即天山洪亮吉曰:“昆仑即天山也。其首在西域……自贺诺木尔至叶尔羌,以及

  青海之枯尔坤,绵延东北千五百里,至嘉峪关以迄西宁,皆昆仑也。华言或名敦薨之山,或

  名葱岭,或名于阗南山,或名紫山,或名天山,或名大雪山,或名酒泉南山,又有大昆仑,

  昆仑,昆仑丘,昆仑墟诸异名。译言则曰阿耨达山,又云闷摩黎山,又名腾乞里塔。

  又名麻刺山,又名枯尔坤,其实皆一名也。”(孙璧文《新义录》卷八引)又《皇清

  通志》及松筠《西陲总统事略》皆云:黄河近源在星宿海西三百余里,远源则为回部极西之

  葱岭,在喀什噶尔,叶尔羌四千余里。蒙古谓天山冰岭皆名曰昆都仑,急呼则曰昆仑(魏源

  《海国图志》卷七十四引)。

  (七)即于阗南山《汉书·西域传》:“西域……南北有大山……其南山东出金城,与

  汉南山属焉,”又曰“于阗在南山下。”《史记·大宛传》及《汉书·张骞传》皆言骞“并

  南山欲从羌中归,为匈奴所得。”此为南山二字见于中国记载之始。南山果为何山乎?《史

  记正义》曰“南山,即连终南山,从京南东至华山,过河东,北连延至海,即中条山也。从

  京南连接,至葱岭万余里,故云并南山也。”《通鉴注》:“南山在于阗之南,东出金城,

  与汉南山接。”金城郡,昭帝始元六年置(今甘肃兰州府西界),见《汉书·地理志》。汉

  南山即终南山,在长安西南五十里。所谓终南者言西域南山至此而终也。以上所言者为南山

  山脉,属广义。

  至狭义的南山,则为于阗南山,在和阗额里齐城南五百八十里。历代异其名称,《汉

  书·西域传》称之为南山,《魏书·西域传》称之为冻凌山,《水经注》称之为仇摩置(置

  者驿义),《大唐西域记》称之为瞿室鸢伽山。清徐松谓谚称为密克玛克曲底雪山(《汉

  书·西域传补注》卷上,《西域水道记》卷二)。5s今称蟒依尼山,蟒依尼者回语雪也,即雪

  山也。

  山有东西二谷,西曰桑谷,东曰树雅。近代地理学家丁谦先生著《汉书西域传考证》,

  谓此即汉武帝所定之昆仑山,顾实先生赞之云,古今言昆仑者纷如聚讼,丁谦之考证,则

  “洵乎同符古今,大要不谬矣”(《穆天子传·西征讲疏》六七页)。然顾先生仅许丁氏之

  言为“大要不谬,”似言其尚未达于完全正确之境也。顾氏本人则认托古兹达坂附近为昆仑

  山,隐指阿勒腾塔岭为昆仑,以释氏《西域记》言阿耨达山为中国之昆仑,阿耨达与阿勒腾

  塔音相近也(同书六九页)。

  (八)即喀喇科龙山英人夏德(,hirh)尝言和阗南部有喀喇科龙(kara

  kru)山,其音俨与昆仑相近。似乎昆仑山之外,尚有他山亦名昆仑,于上古时代见

  知于中国也(见氏所著之《中国古史》(haihisryfhi

  aa),张星yr《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引)。按喀喇科龙山为喜马拉雅山脉中呱剑

  嘭ㄖ泄八缓辜坝《戎洌幻舅顾屏耄氖苯酝ㄐ新谩f渖娇谖陆喜坑

  胗《缺辈拷煌ㄖ馈

  (九)即冈底斯山《大清一统志》:“西藏有冈底斯山在阿里之达克喇城东北三百十

  里。其山高五百五十余丈,周一百四十余里。四面峰峦陡绝,高出乎众山者百余丈。积雪如

  悬崖,皓然洁白。顶上百泉流注,至山麓即伏流地中。前后环绕诸山,皆版岩峭峻,奇峰拱

  列,即阿耨达山也。”康熙中,西藏有大喇嘛来京,侈言昆仑实在西藏境,即冈底斯。其山

  所出诸水,有狮泉、马泉、象泉,诸名目,与佛经阿耨达银牛口,金象口,玻璃狮子口,琉

  璃马口名目相合。清廷特命理藩院主事胜住偕喇嘛往,绘西藏青海地图回奏,认为与昆仑相

  合,故清圣祖特定此山为昆仑。然圣祖固曾定巴颜喀喇山为昆仑,今则何以处该山乎?于是

  前话只有不提。而学者则认冈底斯为大昆仑,巴颜喀喇为昆仑,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

  即此论之代表者焉。

  (十)即葱岭清魏源主此说最坚。但六朝人已先有言者,如郦道元《水经注》卷一,借

  助于印度人之地理书,考订昆仑之所在,已隐约指其即为葱岭,特未明言而已。元常德《西

  使记》(一名刘郁《西使记》)中有过亦堵,盖契丹故居,过亦运河,土人云此黄河源。又

  过塔喇寺,过赛蓝城,过忽牵河。人云河源出南大山,地多产玉,疑为昆仑山等语。按记所

  云契丹,为西契丹,在今伊犁境。亦运河即葱岭东喀什噶尔河源。塔喇寺即今塔剌斯河。赛

  蓝城即《明史》之赛兰,为元时往返西域必由之路。忽牵河即霍阐河之音转,今敖罕境内之

  纳林河也。纳林河出葱岭,则南大山即葱岭也。魏源据此,谓元人似知葱岭即昆仑矣云云。

  魏源又在其释昆仑上下,列举十余证,证明葱岭即昆仑,非冈底斯,词甚雄辩。大旨谓

  儒言昆仑,释言阿耨达,皆居大地之中,今冈底斯偏近南海,绝非域中。二则昆仑为黄河所

  源,今冈山距青海重出之河源五千余里,距于阗初出河源亦三千余里。又冈山广袤不及二百

  里,高才五百丈,是其高大不及葱岭十分之一,安得为宇内最高之山。又据《西域记》,葱

  岭据两雪山间,川中有大龙池,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十余里,回语谓之哈喇淖尔,此即释

  典之阿耨达池。番语黑曰哈喇,池曰淖尔。以水色青黑得名。黑龙池之称阿耨达,与称哈喇

  淖尔,华梵翻切皆同。知阿耨达池则知河源,知河源则知昆仑据大地之中,当万国孔道,且

  汇巨浸于万仞峰颠,分注四大海,宇内断无其匹云云(《海国图志》卷七十四)。

  又《书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后》曰:“昆仑之为葱岭无疑,其地多产玉,又上有龙池,

  故玉山瑶池之说,尚非无因”(同书卷三十一)。5s

  (十一)即兴都库什山之大雪山《元史·太祖纪》:“十六年……太祖历大雪山。”、

  “十七年春,诏封昆仑山元极王,大盐池惠济王。”《元史·郭宝玉传》:“帝驻大雪山

  前,时谷中雪深二丈。诏封其昆仑山为元极王,大盐池为惠济王。”西藏高原,山之在雪线

  以上甚多,山之以雪山及大雪山名者亦不一。元太祖所驻之大雪山果为何山,不可不考。按

  元太祖成吉斯汗用兵讨伐回回,亲驻西域凡数载,常屯兵雪山以度夏。长春真人《西游记》

  云:“使者曰:自七月十二日辞朝,帝将兵追算端汗,至印度。”又云“是年闰十二月将

  终,有侦骑回报言:上驻跸大雪山之东南,今则雪积山门百余里,深不可行。”真人于次年

  四月间达太祖行在于大雪山,时为太祖十六年辛巳。次年从车驾于雪山避暑。其地则八鲁湾

  也。八鲁湾(frua)属兴都库什山系(hidukh),山极高峻,雪终年

  不消,故有大雪山之名。太祖封此山为元极王,认为昆仑。五十七年后,世祖又命都实探索

  河源,以阿尼马卿为昆仑。不知当时元廷何以处置太祖所封之大雪山?然中国人固有大昆

  仑之说,但须别以大,则问题便可解决矣。元人之处置此二昆仑或即用此办法。(&b)海

  外之昆仑

  今援前例,不论名见中国载籍之先后,但以自近及远之地段,而为叙述之序。

  (一)普罗康多儿岛此岛西名uldr在南洋七星洲。张星yr先生

  云:据近代西人调查,此岛实为七星洲群岛之最大者,长十二英里,又稍次则为两岛,长各

  二三英里。

  其余五六岛,则不堪言。普罗康多儿港口颇良,有淡水,树木丰茂,居民约八百口,

  皆交趾支那种,隶法国西贡长官治下(《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三册五三页)。

  此岛唐人名之为军突弄山(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录》贾耽通海夷道),又名军徙弄

  山,又名军屯山。其最初讹为昆仑者,元人也。元周达观《真腊风土纪·总叙》云:“自温

  州开洋,行丁未针,历闽广海外诸洲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顺风可半

  月到真浦,乃其境也。又自真浦行坤申针,过昆仑洋,入港。”所谓七洲洋即ara

  ls也。昆仑洋即ul-dr也(根据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八三

  页)。明初费信著《星槎胜览》,有云“其山节然临大海中,与占城及东天竺鼎峙相立。山

  高而方,山盘广远,海人名之昆仑洋,凡往西洋贩舶,必待顺风七昼夜乃可过。俗云:‘上

  怕七洲,下怕昆仑,针迷舵失,人船莫存’……”明黄衷《海语》,有云“昆仑山在大佛灵

  南,凡七屿七港,是谓七门;其旁洲屿,皆翼然环列。适诸国者,此其标也。”又论岛之物

  产,有“海上无人之境,产物皆硕大。予客朱岩,令人采何首乌、天南星二药,皆三倍于常

  品,气味自别,固知有枣如瓜,非诞语也。”但黄衷有时呼此昆仑山为昆屯山,《明史》卷

  三百二十四外国五:“宾童龙国与占城接壤,气候风土大类占城。有昆仑山,节然大海中,

  与占城东西竺鼎峙相望,其山方广而高。曰其海即昆仑洋,往西洋者,必待顺风七昼夜,始

  得过。故舟人为之谚曰‘上怕七洲,下怕昆仑,针迷舵失,人船莫存。’此山无异产,人皆

  穴居巢处,食果实鱼虾,无室庐井灶。”清初陈炯《海国见闻录》:“昆仑又呼昆屯,非黄

  河所出之昆仑也。七洲洋之南,大二山,屹立澎湃,呼为大昆仑,昆仑,尤甚异。土育

  佳果,无人迹,神龙盘踞……红毛……就海立浦头,以昆仑介各洋四通之所,嗜涎不

  休……”徐继○《瀛寰志略》:“七洲洋之南,有大二山,屹立澎湃,称为昆仑,南洋必

  由之路。山产佳果,幽寂无人迹,神龙所宅。”

  越南亦有一昆仑山。《越南地舆图说》:“北圻太原省有昆仑山,其源自上国而来,经

  高平而至太原,横峰壁立,峻岭摩空,人迹所不到。”论者谓是乃广西昆仑山一脉所延,盖

  越南高平地接中国广西。

  (二)东南亚昆仑国及昆仑奴以昆仑为国族名者,有《禹贡》、《周书》所言西戎数部

  落,及清圣祖所言之昆仑都国。

  至海外昆仑见知于中国者则始于唐代,而昆仑奴,尤脍炙今日中外学者之口。

  唐义净《南海寄归传》:“从西数之:有婆鲁师洲,末罗游洲,即今尸利佛逝国是。莫

  诃信洲,河陵洲,奠奠洲,盆盆洲,掘伦洲,佛逝补罗洲,阿善洲,末迦漫洲,又有洲,

  不能具录。斯乃咸遵佛法,多是乘,唯末罗洲,少有大乘耳……良为掘伦,初至交广,遂

  使总唤昆仑焉。唯此昆仑,头卷体黑,自馀诸国与神州不殊,赤脚敢曼(卷粑?),总是其

  式。”此文所言之掘伦洲,据法国沙畹教授(rfhavas)考证,谓即

  《唐书》之林邑与真腊,今暹罗及麻拉甲半岛也。又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至佛

  逝国,解骨仑语,颇学梵书。”张星yr先生云:“佛逝国为今苏门答腊岛渤林邦港(

  lg)。真腊林邑今皆属马来种,然唐时似为内革罗种。《旧唐书·林邑国

  传》:‘自林邑已南,皆卷发黑身,号为昆仑。’《真腊国传》:‘真腊在林邑西北,本扶

  南之属国,昆仑之类。’可证。参以义净之言,‘唯此昆仑,头卷身黑,自馀诸国与神州不

  殊。’更可知矣。”

  又有谓昆仑系国王姓氏音为古龙者之讹。《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下:“盘盘国在南海

  曲,北距环王,限少海,与狼牙莽接;其君曰勃郎索滥,曰昆仑帝也,曰昆仑勃和,曰昆仑

  勃谛甘,亦曰古龙。古龙者,昆仑声近耳。”又曰“扶南在日南之南七十里,地卑洼,与环

  王同俗。有城郭宫殿。王姓古龙,居重观栅城。轼叶覆屋,王出乘象。其人黑身卷发,裸

  行。”古龙之易讹为掘伦,为昆仑,固矣。然凡姓古龙之南洋群岛王族,皆为黑种又为何

  故,是则值得吾人之探讨者。费琅谓昆仑即吉蔑语之ku,暹罗之kru占婆之kl

  u;复据阿刺伯作家之说,谓古有kr民族,与中国人为兄弟,居其地之西方,后因

  不和,迁徙于海岛。其国王号曰karu。

  遂作结论云:昆仑(kr)民族,约当纪元前一千年初,由亚洲高原,遵伊拉瓦底

  江(iraadi)潞江(sal)湄南江(a)澜沧江(k

  g)等流域,徙居恒河以东各地。并谓非洲东岸之昆仑,亦即由此民族之移殖云(冯译《昆

  仑南海古代航行考》)。丁山先生素主陆浑乌孙即昆仑之音转,遂谓南洋、非洲之古龙与昆

  仑亦为乌孙之演衍(《炎帝方岳与昆仑》),是则为费琅所欺矣。盖义净所言倔伦与唐书所

  言古龙乃内革罗种人,而亚洲高原之kar及乌孙,则决非黑种(西北地气高寒,非黑种

  所能生存与繁殖)。故费琅丁山所言之kr与乌孙,未尝无移殖南洋之可能,而与倔伦

  古龙之为倔伦古龙,则实为二事。或者将谓人类肤色可随天气改变,西北高原之民族迁居南

  洋,受热带阳光之薰灼,则亦变为黝黑矣。人类肤色固可随气候土壤而改变,然必积数十万

  年,或数百万年而后可,非千年间事也。故费琅丁山之说,余所不取。或谓唐人所谓昆仑奴

  乃南洋马来种,是又不然。马来种人近似棕色,并不甚黑,发亦不卷。唐人之昆仑奴当是真

  正之内革罗种(其称皮肤黝黑者为昆仑,则用于嘲谑而已,不可不辨)。

  然唐人称所买黑奴为昆仑,此语何来?余请先考之印度。

  慧琳《一切经音义》:“昆仑语,上音昆,下音论,时俗便作骨论。南海洲岛中夷人

  也。甚黑,裸行,能驯服猛兽犀象等,种类数般,有僧祗、突弥、骨堂、轼蔑、皆鄙贱人

  也。国无礼义,抄劫为活。爱啖食人,如罗刹恶鬼之类也。言语不正,异于诸蕃。善入水,

  竟日不死。”慧琳所举僧祗、突弥、骨堂、轼蔑,当为真正之内革罗种。盖印度古为黑人之

  国,自雅利安民族由喜马拉雅山迁来,与土著苦战多年而征服之,驱之至东南海边及南洋各

  岛,掘伦洲尤为黑族聚居之地。是以义净谓“唯此昆仑,头卷身黑,自馀诸国,与神州不

  殊。”然印度黑人文化固高于南洋各岛土著,故遗留印度者,被视为鄙贱之族,而至各岛

  者,则往往能为之君长,《唐书》盘盘扶南之王族,多姓古龙,或即由此。今南洋不更闻有

  何占政治势力之黑人,盖唐以后黑种愈益式微,同化于马来种中矣。近代地理学者,亦谓马

  来半岛及南洋各岛内格里托斯(gris)种人,其形貌与非洲黑人无异,然人数

  甚少,被马来人驱匿深山,不可多见,此殆即印度骨伦之遗胄欤?慧琳谓南洋黑人能驯服猛

  兽犀象,善入水,竟日不死,皆与唐人所言之昆仑奴条件相合。然则印度人谓黑人为“骨

  伦”,又属何故?则余又疑其与《旧约》之“古实”(h)有关。希伯来人称非洲黑

  人为“古实。”《旧约·耶利米书》十三章二十三节云:“古实人岂能改变皮肤呢?豹岂能

  改变斑点呢?”

  《以赛亚书》四十五章十四节:“耶和华如此说埃及劳碌得来的,和古实的货物,必归

  于你。”《以西结书》二十九章第十节“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我必使埃及从色弗尼塔直

  到古实境界,全然荒废凄凉,人的脚,兽的蹄,都不经过,四十年之久,并无人居住。”

  《旧约》“古实”一词,有时写作“俄梯亚皮亚”(hia),义犹黑人之国。

  在《圣经》常用以指埃及国境之东部,余意希伯来称黑奴为“古实”,而波斯人则或转其音

  为“古仑”,波斯商人自非洲携黑奴售之各地,携此名以俱来。或亦至于印度南洋,转辗而

  至中国。印度人得之,则名其本国被征服之黑人为“骨仑”。中国人得之,则译以昆仑二

  字。昆仑奴之语源,或由此而来。

  (三)非洲之昆仑层期国或谓昆仑奴之策源地曰昆仑国或层期国者,其地则在非洲。

  《新唐书·西域传》:“疏勒……贞观九年,遣使者献名马。

  又四年,与朱俱波,甘棠贡方物……甘棠在海南,昆仑人也。”

  《册府元龟》卷九七:“景龙三年三月,昆仑国遣使贡方物。”

  《慧超往五天竺传·波斯国》条,言波斯人常往狮子国(即锡兰)取宝物,又往昆仑国

  取金。所言昆仑国皆为非洲黑人之地。非洲所产黄金固有名世界也。周去非《岭外代答》卷

  三,“昆仑层基国”条“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物而擒之,卖为蕃奴。”赵

  汝适《诸蕃志》卷上“海上杂国”条“昆仑层期国,在西南海上,连接大海岛。常有大鹏,

  飞蔽日移晷。有骆驼,大鹏遇则吞之。或拾鹏翅,截其管可作水桶。

  土产大象牙,犀角。西有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虬发,诱以食而擒之。转卖与大食

  国为奴,获价甚厚。”张星yr先生曰“僧祗及层期国,皆科斯麻士《基督教诸国风土记》

  中之青几(jig)。今代汉文地理书及地图,有译作桑西巴者,又有作桑给巴尔者,皆

  ahi&bar之译音也。《马可孛罗游记》卷三第三十四章,作aghi&ba

  r,其义犹言黑人国(hrgfhrks)。阿拉伯人称东非

  洲大陆自克力满栖河()迤南,以至赤道南十一度余之德耳加多

  角(adlga-d)皆为桑给巴尔。阿伯尔肥达(a&bulfda)

  谓青几(iji)王驻蒙巴萨(&basa)。近代欧洲人则将桑给巴尔之名

  仅施之于一岛……层期为青几,或桑西,或桑给之译音,毫无疑义。桑给巴尔之原义为

  ‘黑人国’,故层期国前所冠昆仑二字必黑之义,似为阿拉伯文或为波斯文黑字之译音也”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三册五五页至五七页)。


  (https://www.biqwo.com/dudu/171/171722/960312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