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福谋 > 第七百零四章 捉襟见肘

第七百零四章 捉襟见肘


  见到堆积如山的良材,两兄弟两眼放光。

  只简单交代了所来为何,便一头扎进木头堆里,再不露面了。

  周小六是听说过两兄弟的。

  只是没想到两人竟然如此痴迷。

  崔三郎听得周小六抱怨,微微一笑,命兵士守在其外,交代除开他与周小六外,其他人不得进出之后,便去给柳福儿回信。

  而在江陵,柳福儿正眉头紧锁的捏着封沾染着暗色血迹的信。

  那是来自幽州的求救信。

  腊月二十六,契丹大军突袭。

  幽州告急。

  卢龙节度使率兵将与之短兵相接两次,然到底不敌。

  只能闭城坚守。

  好在金秋收成还好,尚能维持些时日。

  但这只是一时,契丹围城迟迟不退,眼见城里粮食见底,卢龙节度使无法,只得向所有势力求救,以期来援。

  柳福儿是亲眼见过契丹人劫掠的。

  那就是些没有人性的禽兽。

  若真个让他们破城,满城定无人生还。

  除此之外,他们定会南下,到时不止幽州,定州沧州也将会是一片炼狱。

  定州是崔大的祖籍,他的父母亲族如今仍在那里定居。

  柳福儿怎能无视

  她急忙叫来书吏,命其将账册取来。

  细细浏览一番,她郁郁叹了口气。

  到底还是家底太薄了。

  即便经过这些年的休养生息,她的手里也还是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东西。

  她挑出其中两处,交代书吏立刻把里面的粮食调出来,准备北上。

  书吏听到吩咐,讶了下。

  柳福儿已起身往外行去。

  书吏忙垂下眼,碎步退去外面,叫了同僚办差。

  柳福儿一路来到校场。

  葛大正跟守城的一干兵士操练着。

  柳福儿远远立着,看了片刻,转身走了。

  柳家军人数有限,除开分去南边和淮水的兵士之外。

  剩下的,要么是早前交战患有旧伤的,要么是年长体衰,不好长途跋涉的。

  这些人要是北上,不过是枉送性命。

  回去府里,她皱着眉头,绞尽脑汁。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爬高。

  赤槿端着才刚蒸好的甜糕和热浆从厨下出来,远远看到梁康几个阔步行来。

  初春的阳光温润清透,落在三人身上,折射着浅浅浮光。

  赤槿眯着眼,待三人近前,笑着见礼。

  梁康虚扶一把,道“阿娘回来了”

  他话音上挑,语意肯定。

  显然已经确定了的。

  赤槿笑着点头,道“才刚回来一会儿。”

  梁康瞄了眼托盘,笑着转去门边。

  守门的小丫鬟赶忙打帘。

  梁康进了厅里,左右一望便看到书房里的柳福儿。

  他笑着往里行,道“阿娘,先生给我们放了一天假。”

  “怎么回事”

  柳福儿抬眼,三个皎如月的少年立成一排。

  或端方淡然,或温雅如玉,或虎头虎脑。

  柳福儿不由泛出一丝笑意。

  余光瞄见进来的赤槿,她示意三人落座。

  赤槿带着几个小丫鬟进来,上了甜糕浆水。

  待人退下,梁康道“先生说,春光不等人,要带我们出去踏青。”

  “这是好事,”柳福儿道“只是这几日正是插秧育苗之时,你等出游万勿扰人。”

  “阿娘放心,我省得,”梁康又道“月初我就让葛叔出城看过,我管得那几个地方,秧苗就已经准备妥当,这两天应该就已插好。“

  “你心里有数就好。”

  柳福儿看着儿子,道“一转眼,你们都已经这么大了。”

  “在两年,四郎就及冠了。”

  “也是个大人了。”

  她看着下首三小只,一脸吾家儿郎已长成的欣慰。

  汪四郎忙起身作揖。

  梁康紧绷着小脸,直看柳福儿。

  依着他经验,但凡阿娘这么交代,就是要出远门了。

  果然,下一刻柳福儿就道“过几天我要出趟远门,这边的事”

  “眼见就是农忙之时,”她道“好在还有你们,倒让我放心不少。”

  “定不负所望,”汪四郎赶忙起身作揖。

  侯小郎呆了呆,赶紧跟着起来。

  梁康身体微倾,盯着柳福儿。

  “阿娘要去哪儿”

  柳福儿望他,一瞬便明了他意思。

  她摇头道“不是徐家,我打算去趟河东。”

  梁康肩膀微松。

  只要不是去交战之地就好。

  汪四郎目光微闪。

  柳福儿道“或许还会途径邠宁。”

  她道“四郎可要随我去”

  汪四郎眼神晃了晃,摇头道“前日大兄来信,说他那里一切安好。”

  他道“我还是留下来,跟康儿一道吧。”

  翌日清晨,柳福儿登上楼船。

  梁康特地跟崔大告了一个时辰的假来送。

  望着立于甲板之上,缓缓行远的柳福儿,他长长吁气。

  汪四郎侧目看他,低声道“从这儿去河东,一个来回也就月余,待到花开枝头,城主便会回来了。”

  梁康微微点头,压抑心头不舍,转身道先生已经再等了,咱们走吧。”

  汪四郎心头微松。

  “走吧,”他示意侯小郎。

  三人一前一后,经角门,去学堂。

  崔大带着三人来到城外。

  春日里,青草挣扎着钻出还有些坚硬的泥土,迎着阳光,舒展着叶片。

  农人们扎着裤管,赤着脚,扎堆的立在灌满水的田里。

  楼船悠悠,带着几人沿着河岸绕了一大圈。

  待到回城,崔大让三人各做一篇文章,不问论,不对策,只管阐述自己心中所想即刻。

  三人回去,对坐书案之后,冥思苦想了大半日,才将文章写好。

  翌日,崔大收了三人文章,开始授课。

  待到下课,他拿起文章,细细研读。

  半晌,他嘴角浅勾,心里安慰。

  总算两个大的没有辜负这小十年的时光。

  尤其梁康,对民生的感悟很深。

  将来

  崔大心思微浮,转瞬想起当下情况。

  北地,外族将中原视作肥羊,时时窥伺,东面,徐家意图侵占更多,步步紧逼,刘家则是纠结兵力,背水一战。

  而本该掌控这些地方的皇帝,却龟缩在极西的行宫里。

  掩住耳朵,捂住眼睛,一心做着他天地和乐,万民一心的春秋大梦。

  崔大轻轻叹了口气。

  四海升平似乎还只是个传说。


  (https://www.biqwo.com/dudu/141/141593/7730955.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