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不是大奸商 > 第535章:下危机

第535章:下危机


  ……

  李东升见他们神色有了些许转变,又道“诸位,你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你们都是大明侨民,你们或者你们的先人如果在大明过得很如意,想必也不会到南洋来吧!

  你们再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让大家离乡背井,抛家舍业来到南洋?莫非你们想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也跟来南洋的前辈们一样成为失地的农民吗?”

  五大侨领听到这里,有人有些脸红起来,有些皱眉苦思。

  下南洋的华侨的确多是在家乡待不下去的穷苦人,真正在家里生活优渥的人是没人愿意抛弃一切去南洋冒险的。

  当然下南洋华侨里面还有一部分是为了避罪逃离了家乡,就像著名海盗陈祖义,但那种人还是少数。

  多数的华侨都是失地的农民,因为天灾,因为高利贷,因为受不了数不尽的沉重税赋,这些华夏的子民才会跑到南洋来重新开辟新家园。

  南洋可不是天堂,这里跟蛮荒世界其实并没有差别。南洋虽然环境恶劣,却有一样好处,就是南洋各国和土邦对百姓的管控力弱,税赋的压力很小。

  只要税赋轻,农民便不会轻易失去自己的土地,才能安生地过日子。

  这五大侨领都是龙牙门华侨领袖,他们现在是过上了不错的生活,但他们却知道家族的历史。诚如李东升所说的那样,他们的先祖都是穷人,而且多数都是失地的农民。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富不过三代,他们虽然现在日子过得不错,但他们却不敢奢望自己的后代也能过得好。

  中国人骨子里有很强烈的危机感,有句古话叫居安思危,就是让人不要因为眼前的安逸而懈怠,要为未来提前做好准备。

  李东升深深明白中国人性格里面的特点,特意采用了传销里面的“下危机”这一招,狠狠去触击这些大佬的心。

  饶琼点头道“李大人,我明白了,这只给土地使用权之法的确可以保护农民。只是我有一个问题想问大人。”

  “你说。”李东升点头。

  “若是土地不够后人耕种了,那该怎么办?”

  李东升听了微微一笑,说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想说人比地多怎么办?”

  饶琼点头。

  李东升继续道“咱们龙牙门是海岛,陆地上的土地有限,随着人口增加,土地总有一天会用完。但是大家可以想一想,种地的确是最稳当的职业,但不是唯一的职业。

  人除了可以种地谋生外,还可以打鱼,还可以打工,还可以做生意,还可以当官做衙役。总之,只要勤快,天无绝人之路。”

  众人听了无不点头,这些华侨到了南洋之后,尤其是这龙牙门,他们生存的方式已经不再只局限于种地了。

  李东升见他们没有再提问,便道“既然大家暂时没有什么疑问了,那就继续听汪大人安排事情吧。”

  五人点头,眼睛望向汪浑。

  汪浑正色道“方才说到了第五条政令,接着咱们说第六条。第六条政令则是,龙牙门县衙从即日起开始清查户口、资产、丈量土地。

  所有土地,公、私资产和人员全部造册。黄册只计民户,不设军户和匠户等其它户藉。龙牙门所有人员可自主择业。同时取消徭役制度,任何官府和个人用人举措,均需给予相应报酬。”

  听到这第六条政令,五大头领又是吃了一惊,心想难道大明的制度已经全变了?

  明朝的户籍制度由三部分组成黄册户口本)、鱼鳞资产清单)、里甲户籍所在地)。

  黄册分为民户、军户和匠户三大籍。三大籍不能擅自更改,理论上世袭户籍,黄册10年一统计。

  民籍最基础的一类、正常能编籍入户的都是民籍一类。民籍属于良籍,能士途科举。

  军籍顾名思义大明卫所下属军户百姓。

  匠籍手工业工商业等杂七杂八的手艺者,所属归当地官府。

  军匠两籍理论世袭、不与分户、脱籍需要皇帝御批基本没可能)。贱籍在匠籍大类里面的一小类乐户、丐户什么的)

  鱼鳞指的就是户主资产,房屋,田地等产业,都会在档案上列清。

  里甲户籍所在地)110户为一里、赋税徭役由里长牵头。

  明朝政府规定,农民的活动范围限于户籍所在地一里范围之内,必须做到“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知”,任何人离乡百里,“即验文引”。

  商人外出经商,须有官府颁发的“路引”类似于介绍信),否则按游民处置,“重则杀身,轻则黥蹿化外”。商人所在地的邻里被要求务必知道商人归期,若两载不归,要向官方报告。

  五大侨领最为惊讶的是,汪浑竟然取消了军户和匠户两大户籍,以及取消徭役制度,这与大明的制度有了极大的改变。

  就拿户籍来说,户籍一旦确定,就无法更改,父亲做什么,子孙后代就必须从事相同的行业。

  三大户籍之中的民籍倒也算了,农民世世代代都种田,不改变便不改变,要命的是匠籍和军籍两类人。

  匠籍的人包括手工艺者、商人、艺人等有一定技能的人才。他们一旦确定户籍,便要世世代代做同一种职业,他们不得当兵,也不能考科举做官。

  军籍的百姓只能世代做官兵,也不能经商、考科举。

  这样的制度是想把老百姓牢牢锁死在各自的岗位上,方便国家管理,但严重限制了人才的流动。

  中国有名古话叫树挪死,人挪活,明朝的制度牢牢锁住了人才的流动,就像树一样永远根植于原地,动弹不得。

  这样的户籍制度好不好呢?

  对于皇帝来说,这再好也不过了,因为真的很好管理,傻子做皇帝也能调动想要的人才资源。

  但是这些制度对于老百姓是否好呢?

  咱们可以试想一下,当你是一个商人,你想为百姓办事,治国平天下。但你又不能考科举做官,而且你的子孙后代也不能做官,你会是什么心情?

  ……


  (https://www.biqwo.com/dudu/123/123604/6467159.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